今古养生溯源中国传统养生学的萌生,始于商周时期,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龙马负图、伏羲观象画卦。相传,伏羲氏仰观天文,俯察地理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而先天八卦始成。后来,文王被拘周易井卦详解,将先天八卦演变为后天八卦。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,可以说是尽性命之理,寓养生之道周易井卦详解,远在六合之外,近在一身之中。中国养生学的萌生,在春秋战国“诸子蜂起,百家争鸣”时期。这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,民间医术具备了形成专业的条件,出现了医门。从《周礼》的“食医”,已经看到营养学的内容;从《周易》的“上象传”和“井卦”中,已经看到精神振作养生和饮水卫生的内容。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关养生的论述,更是异彩夺目,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。尤其是《周易》一书,不仅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,而且自古以来就被推为“六经之首”。古代所谓的“经”,就是阐述天地大道理、人生大道理的书。后来孔子删订六经,保存了远古时代的经典。孔子研究易经,是在晚年,因而在他的弟子中只有极少数人懂得易经。在养生方面,易经认为:天体运行,周而复始,刚健有力;君子就应当效法天,刚强立志,努力不懈,求得进步。又认为:君子应当效法地,以宽厚的德行,负载万物。这些以精神振作、厚德载物为宗旨的道理,为后世儒家所推崇。
在周易井卦中,有“井泥不食”之说,也就是告诫人们,有泥的井水是不能饮用的;又说:“井渫不食,为我心恻,可用汲。”这就是说:将井中的泥挖出,使井水清洁,不饮可惜,可以汲水饮用。又说:“井冽,寒泉水。”“冽”是清洁“寒泉”表示大量涌出。也就是说:井能圆满地供水,使人人都有清洁的水可以饮用。从易经这些朴素的道理可以看出,早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,已萌生了预防医学的思想,人们已会凿井取水,并且重视饮水的清洁卫生了。又如,医书之祖《黄帝内经》,对人生命运动的规律与祛病养生的办法阐述得更为具体,我们的祖先运用这些理论和功法,经过若干年不断的实践,不断的总结,逐渐形成一套祛病强身、延年益寿的宝贵经验,是行之有效的养生延寿法。在奴隶制社会它被奴隶主上层阶层所占有,根本谈不到普及,故逐渐成为秘而不传或成为少数人知道的东西。至春秋战国时期,以孔子为首的儒教继承和发扬尧舜禹汤文武之道、周公之礼,以致知、格物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为人世法。其门人曾子所著的《大学》,子思所著的《中庸》,为着重阐明孔门养生修身心法之学。道教以老子为首周易井卦详解,其《道德经》已成道教的祖书。庄子的《南华经》、魏伯阳的《参同契》、张伯端的《悟真篇》,以及后来道教正统的《丹经道书》,无不以《道德经》为依据来阐述发扬个人的养生观。
老子把道说成其大无所不包,其细无所不入,生天育地,发育万物。释家即佛教以释迦牟尼为首,相传他是印度国净饭王的四太子。由于他的地位高贵,他开创的佛教很快地普及全国。相传,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传入中国,至隋唐达到鼎盛时期,形成天台宗、律宗、禅宗等各宗派。佛教修持的方法如浩翰大海,其理论经典车拉船载,这里略举一二有关佛教养生长寿方面的要点。佛家的功法有小乘大乘之说,以程序来说,分为四禅,即初禅念住、二禅息住、三禅脉住、四禅灭尽。首先要斩断三淫,即淫身、淫心、淫根。断淫身的方法是入庙出家。淫身好断,淫心难断。断淫心的办法是扫三心、飞四相、五蕴皆空、悟性参禅。淫心虽断,淫根尤其难断。当阳生气发淫根勃起时,如没有断淫根的办法,势必将牵连身心。释家断淫根的办法是“涅磐”,道家断淫根的办法是顺逆诀“下手”,儒家为回仁。其说是否恰当,应与佛门功法造诣之深者共同探讨。相传昔日五祖弘忍传六祖惠能时,尚有一段故事。五祖弘忍为选择嗣法弟子,命寺僧各作一偈以试谁是真正的明心见性之人。其掌座大弟子神秀随作一偈曰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惠能口诵让人也写了一偈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
”寺僧看后无不愕然,都认为一个干杂活的下人居然敢与神秀唱反调,岂不自讨苦吃?弘忍见偈后,知惠能已明心见性。一天惠能正在舂米,忽然五祖弘忍到来,并问他:“你这米舂好了么?”惠能说:“米早已舂好,只欠一筛啦。”弘忍以杖扣其颈三下,转身侧背两手离去。惠能会意。当夜三更从后门来到方丈室,见五祖正在蒲团打坐。惠能不敢惊动,便跪在座前。少顷五祖便问:“你来干什么?”惠能答:“不是您老人家叫我三更天从后门来么。”还相传五祖弘忍以袈裟遮围,不令人见,将法宝及所传袈裟传于六祖惠能,并让惠能马上离寺南逃。之后,惠能在岭南以顿悟开创南宗。后来一花五叶成为五派即临济、曹洞、法眼、云门、沩仰,而惠能被尊为禅宗南派之祖。神秀主张渐悟,后为禅宗北派之祖。故有南顿北渐之称。千峰老人认为五祖弘忍夜传六祖惠能之事,三更夜半,万籁无声,方丈室里只有五祖和六祖二人,口传心授、耳提面命非常方便,为什么五祖还要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呢?如果只是传金刚经、法衣,又何必用袈裟遮围呢?那当然是传法。传法又何必用袈裟遮围不令人见呢?试问人的一身什么地方不愿令人看见呢?也只有生殖器官、生死窍处。认为,五祖所传的正是下手断淫根的命功,因为六祖已经明心见性,只欠一筛的命功。
这里的"一筛"是五祖、六祖对话的暗示语,即指点的意思。自古以来儒、释、道名为三家,实则互有授受。据说,孔子问理于老聃,互相传授的例子更多。在儒、释、道三教鼎立的古代,对于修身、养性,三家各有不同看法。儒家的教义是入世的,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养生方面以振作精神为宗旨,这种思想具有积极的作用;释家的教义是出世的,主张一尘不染,四大皆空,自度度人,普渡众生;道家则重在加强自身修炼,以求长生不死。正因为这一“长生久视”之道异于儒、释两家的着眼点,决定了道家在我国传统的养生长生术中的地位。医家则是博取诸家之长,通过防治疾病的实践,把养生学纳入了中医学的轨道,从而使养生学逐步形成了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国传统养生学。所以医家在养生学方面的地位也是重要的。aa传统养生学中的“道、理、法、术”层次结构2.1“道”,即养生之道。它与道家所论的“道”有类似之处。所谓“道法自然”、“自然之道”。它存在于天地间,存在于生命运动中,但它却难以为一般人所认识、理解、掌握。虽然养生可以有千法万术,但最根本的是要合于自然,合乎“道”。这个“道”确实存在着,并发挥着作用。首先,它体现了宇宙间的一般规律,反映了生命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。
遵循了这一规律,也就遵循了“道”,体验了“道”。这个“道”正是我们要不断探索、认识的,而且需要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并揭示于天下,使其真正发挥养生之道的作用。其次,它存在于人们生活之中。所谓大道不繁,道不远人,它是自然而然,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。再次,它是养生的最终体现,存在于人们的具体养生方法中。亦即是说,人们在养生过程中,处处时时反映“道”的内涵,实践“道”的要求,最终合于“道”,达到养生的目的。可见“道”乃养生之源,是养生的总规律。2.2“理”,乃养生之理,是养生的理论、道理、原理,是用来解释说明养生之道的,也是阐述养生方法、原则的理论。如“天人相应”、“整体观念”、“调谐阴阳”及藏象理论、经络学说等,均是阐明养生之“道”和养生机制的理论要义。它通过详细的论述,能使人们 理解养生之“道”,使人们知其然,更知其所以然,使人们真正认识养生的重要性、可行性、 实用性,使人们在一定层次、水准上进行养生实践,而不是道听途说的“养生”,更非“歪 理邪说”下的“养生”。当然,传统养生学中的“理”尚需现代化,而不仅仅是对古籍的整 理或改良所得出的“理”。 2.3 “法”通“理”,立养生规则 “法”,是指养生的法则、方法,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的原则、方法,为具体养生方式、 技术提供规范,是某类养生操作技术或具体实践方法的指导性原则。
如“饮食有节”、“起 居有常”、“动静适宜”等原则要求;“情志养生法”、“环境养生法”、“娱乐养生法” 等养生概括。 以“饮食有节”为例,它是一个总体原则,其中又有饮与食的不同要求,饮与食又有质、 量、时等方面的具体操作要求,还有饮食前后等保健措施。“法”体现养生之“道”,遵循 养生规律,为养生实践指明方向。这些内容能为一般人所理解、接受,而有所选择地运用某 些方法、原则,贯彻于养生过程。 2.4 “术”实用,体养生之“道” “术”,即养生的具体操作技术、措施,是养生方法、原则下具体实施、操作的内容。 它是人们日常工作、学习、生活之间,符合养生规程的具体要求。这一层次,人人可学,人 人可用。甚至可以说,人的一举一动,一言一行均与养生有密切关系,都是养生“术式”, 而体现着养生之“道”。 大家所熟悉的导引、按摩、运动等方法的具体操作技术、锻炼方法,如“按摩养生”中 的“老子按摩法”、“孙真人按摩法”、“太上混元按摩法”、“头面按摩法”等,皆属具 体操作方法、术式,而为人们养生之用。但是在养生实践中,不能为了“术”而追求“术”, 而应晓其“理”,通其“道”,所谓“因术以明道,而至于道”,“得乎道”。“道、理、法、术”研究的意义养生学中“道、理、法、术”层次结构的建立,是养生研究的新起点、新阶段。按此结 构、思路进行研究,会有明确的方向性、针对性,对养生学的发展、现代化,对养生的推广、 实施,养生的效果等都将有积极、实际的意义。 3.1 养生学研究有明确目标 这种层次结构研究法将改变传统理法不分,重继承、轻创新的方式。通过层次的划分, 可从不同层面入手,分阶段研究,有利于把握方向,正确选题,建立新思路,借用新方法, 获得新成果。 3.2 有助于发现新理论、新方法 依据养生学四个层面的各自特征,分别研究,既易于继承古代精华,亦可借鉴现代科研 思路、方法,或现代科技成果,寻求理论发展的突破口,发现新方法,使之适应时代要求, 建立新的养生学体系。如对养生理论的研究,不能仅仅满足于阴阳五行、藏象经络、气血津 液的传统解说,不能单纯应用直观、思辨、猜测的方法应付今人的需要。而应采用科学的思 维、方法进行研究,使养生理论有严密的逻辑体系,养生方法、措施有坚实基础,则养生实 践就会具有时效性。 3.3 有利于养生保健教育 建立一个科学的“道、理、法、术”养生体系,能为有针对性地养生保健教育提供指导 帮助。
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层次需要给予相应的理论指导或技术帮助。尤其是具有科学的严密 逻辑体系的养生之“理”,它将引导人们走正确的养生之路,而不会被歪门邪说所迷惑。教 育者可根据新体系确立新的程序、内容,使教者有所本,学者易接受,由此扩大养生学的影 3.4保障养生者正确养生 有些从事养生活动的人,常误将一种操作方法或技术作为养生的全部,在实践中不能全 面实施养生要求,致使效果不佳,或因片面追求效应而出现偏差,或迷信邪说误入歧途等, 出现了不应有的现象。若能将层次结构全面而科学地介绍给大家,使之弄清养生的真正面目, 从总体上把握它、理解它,定会有利于正确养生,实现养生目的。 更多养生资讯就在中国保健门户
相关推荐: 《易经》第五十卦 鼎 火风鼎 离上巽下 算201
本文导航:《易经》第一卦 乾 乾为天 乾上乾下 求解释 占卜财运 问事情能否成功... 大吉大利 恭喜 事情一定能成功! 请注意保持过程的低调就更好了 。 祝您顺利! 《易经》第四十五卦 萃 泽地萃 兑上坤下,求的是横财。请问师傅这卦该... 您好,"泽地萃"…